搜索

屏上见真章

  作者:岳心

  屏上见真章

  ——从微信群里的《布衣大家》看杨世明隶书的民间温度

  刷到彭祖文化交流群里的《布衣大家》时,正逢雨夜。手机屏幕映着深绿底色的书法图,竟无端想起老家祠堂的门匾——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匾额,虽经风雨剥蚀,却总有些笔画像刻进骨子里似的,任时光如何冲刷都清晰如初。这幅隔着电子屏幕的作品,竟也有这般劲道。

  一、方寸之间的古今对话

  群里的好友说这是杨世明先生的新作,我赶忙点开原图放大。四个隶字在像素间排布得疏朗从容,“布”字起笔的蚕头圆融如老树根结,逆锋入纸的痕迹像极了老家石磨盘上的凹痕,带着几分被时光淬炼过的钝感;“家”字的雁尾分三折挑出,末笔微微上翘,又似微信群里老辈人发消息时总爱加的“~”符号,庄重里藏着几分亲切。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让隔着屏幕的我忽然觉得,隶书不再是博物馆里的碑刻,而是像彭祖文化一样,在民间烟火里活着的文脉。

  二、笔锋上的千年脉络

  群文件里附了先生的创作手记,提到“每写一字,必念及汉魏工匠”。盯着“衣”字的长撇看久了,竟看出些门道:那线条起笔重、行笔匀,收尾又骤然压锋,像极了木工师傅用墨斗弹线——手腕轻抖间,墨线绷得笔直,却在尽头因惯性颤出个小勾。先生说中锋运笔要“如锥画沙”,这“衣”字的撇画,可不就是用毛笔在电子屏上“画”出了沙粒摩挲的质感?有位书法爱好者感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笔锋在纸上‘走’的节奏感,厉害!”

  三、尺幅间的精神气象

  “布衣大家”四个字在群里引发了热议。有位开面馆的群友说:“这不就是说咱老百姓里的高手吗?就像我面馆对面的修表匠,眯着眼能把芝麻大的零件摆弄得明明白白,那就是‘布衣大家’!”这话糙理不糙。在彭祖文化交流群和其他群里,既有研究典籍的学者,也有会做长寿菜的厨子、能讲彭祖故事的老人,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透着股子“大家”的精气神。杨世明先生的字像是给咱老百姓贴了张文化标签——布衣虽简,却能承载千年智慧;大家未必高居庙堂,也能在民间把日子过成学问。

  四、像素里的时代回响

  在我转发的几个群里,群聊记录翻到凌晨,有位军旅书法家说:这幅字特意用了深绿和鎏金的配色:“深绿是民间的底色,就像彭祖文化扎根乡土;鎏金是文化的光芒,再普通的人,身上也有值得被看见的光亮。”这话让我想起群里常发的短视频:有人用隶书抄写彭祖养生口诀,有人把长寿传说编成快板,还有人在抖音上直播刻竹简——传统在这些“布衣”手里,正变成能刷屏、能互动、能接地气的新玩意。杨世明先生的字挂在群相册里,像是给这些民间创意立了面旗:传统不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流动在屏幕里、生长在市井间的活态文化。

  退出微信群时,窗外雨还在下。手机锁屏前最后一眼,是“布衣大家”四个字的截图——在一众聊天记录里,它们像四块沉稳的基石,托着满屏的民间智慧,在数字浪潮里稳稳地立着。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书法该有的样子:不必困在书房案头,也能在屏幕上、在微信群里,与千万个“布衣”共振,让千年墨香,飘进寻常百姓家。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