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焦墨画史初探(十九)先秦时期的焦墨美术

  马培童(托起明天的希望)

  三、先秦时期帛画是焦墨画还是水墨画

  (一)、令人存疑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水墨”属性

  之前,在查阅很多关于先秦时期考古资料时,没有谁对《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究竟是焦墨艺术品还是水墨画做出正面回应。去年一位很著名的学者认为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是水墨画。而且这种说法还在层级非常高的媒体上发表的。丹青居士根据自己掌握的先秦有关绢帛的材质、毛笔容水的属性、颜料的属性,并结合史上著名书画家和史学家有关水墨画方面零零星星、片言只语的结论以及历史典籍后认为,上个世纪出土的先秦晚期(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应该是焦墨画。而且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绢帛的实物性质的焦墨线条造型艺术品。也有人说这两图同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人物画。这个说法,丹青居士也不赞成。远了有距今7000多年的《彩陶舞蹈人物图》。近了有春秋时期孔子在周天子名堂上看到尧、舜、桀、纣和周公相成王的人物画。丹青居士认为《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是现存的最早的焦墨人物帛画。。《彩陶舞蹈人物图》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人物焦墨画。历史典籍记载的周天子名堂上人物画,还不好说是不是最早的宫墙文画上的人物壁画。因为夏商也有宫墙文画。是不是明堂上也有人物形象,需要进一步探讨。

  人物龙凤图

  《人物龙凤图》是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外陈家大山的一座战国楚墓。是考古学家在整理一个曾被盗掘的楚国墓葬时发现的。幸运的是这幅《人物龙凤图》没有被盗墓者盗走,如果被盗墓者盗走,强盗不知道怎样保护这幅画,必然会损毁。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物龙凤图》。 《人物龙凤图》:长31.2厘米,宽23.2厘米,四周毛边。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画面的下方是一位双手合十,侧身而立,作祈祷状的妇女。妇女的头顶正上方,首先是一只正欲展翅高飞的凤鸟,占半幅画面。凤鸟头左上扬,两翼张开,双脚前后曲伸。凤鸟后拖着两条长翎,向前弯曲至凤鸟的头上。使得整个主体造型成为一个环状,凸显一种环抱式美感。凤鸟的左方正对着一条蜿蜒盘旋的夔龙,占四分之一画面。龙身上装饰着一道道环状的纹路,龙头向上,如盘旋腾飞之势。龙凤与妇女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

  直观的看,《人物龙凤图》是先秦时期以线造型的经典艺术品,有着典型的以线写形的中国绘画特征。看得出来,画家在造型时,十分用心,笔墨娴熟,线条细腻流畅,似无阻滞。整个构图,立意大胆,将逝者与神秘的世界关联在一起。內有亡灵安息之意。

  人物御龙图

  《人物御龙图》是文革时期(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发掘出土的帛画。从构图形式、笔墨形象和画中内涵来看,《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在绘画时代,绘画风格,绘画技法,有趋同之处。所不同的地方,是《人物御龙图》在构思上,远远超越前者。《人物御龙图》之中的逝者,更具主动性,他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犹如降龙尊者。画中龙呈飞腾之势,含飞龙在天之意。其尾上翘,苍鹭立其上,圆目向天。巧妙的是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绘者通过鲜明的左右呼应关系,将逝者驾驭飞龙的威武形象表现出来。在早期中国绘画中,《彩陶人面鱼图》表现的可能是人鱼合一在水中遨游的智慧。这种构图带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命运启示。《彩陶人物舞蹈图》可能是一种喜庆活动,或者庆丰收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崇拜西方的学者按照西方人的思考角度认定的宗教活动。而孔子亲眼目睹的尧、舜、桀、纣画像图却是借鉴兴衰的功能性绘画作品。与《彩陶人面鱼图》和《彩陶舞蹈人物图》相比较,《人物御龙图》似乎与《周易》中的卦辞“飞龙在天”的形象有关。应该代表一种逝者对龙图腾的崇拜,祈祷其人生最后皈依世界,鼎盛美好。这是一种天人感应的构图理念,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先人对灵魂升天这种生死过程的再认识。《彩陶人面鱼图》、《彩陶人物舞蹈图》、《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展示给我们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图谱。

  总的来说,无论是《人物龙凤图》,还是《人物御龙图》都是绢本设色,以线造型。从遗存的笔墨特征来看,黑色线条,笔墨流畅,毫无阻滞。除了看出画家本身绘画的精湛功夫外,在先秦时期出产的生绢上,如果没有驾驭帛、笔、墨属性的高超能力,想最终完成一幅墨线清晰、线条流畅,画面干净、清晰、素绚、美艳的帛画。是很难实现的。无论给它多少绢帛,都会被饱含湿漉漉的墨汁所湿透,四散乱染的墨汁、墨迹让整幅画面一塌糊涂,不可能取得《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上那种线条流畅、干净、质朴、素绚的效果。

  未完待续

  本系列焦墨画史研究,在分析中国焦墨画发展轨迹,借鉴同行一些观点基础上,提出笔者个人对焦墨画发展轨迹与史实的再认识。非经本人许可,谢绝非法转载、复制粘贴传播。有意探讨焦墨画历史者,留言与我探讨焦墨画的前世今生。(对中国焦墨画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可以友好交流)

  丹青居士2024.10.1

  马培童的作品(大地富豪)

  马培童的作品(地下的宝藏)

  马培童作品(汉代遗韵)

  马培童作品(遠古在呼唤)

  中国“焦墨画四杰”归纳出四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焦墨艺术代表人物:

  1?程邃·明未清初焦墨先驱,以枯笔渴墨技法著称,代表文人画与焦墨的结合

  2·黄宾虹?:提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理论,将焦墨技法系统化纳入“五笔七墨”体系,奠定现代焦墨艺术基础?

  3·张仃?:20世纪推动焦墨写生创作,使其进入中国画主流舞台,代表作如《焦墨山水》系列?

  4,马培童,在焦墨画技法上创新,发明了(彭城刻石皴)技法。又开壁了彭城焦墨新汉画的创新之路。是彭城画派的新领军人物。

  马培童 ,笔名 守一,香港画院院长,原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彭城刻石皴创始人。八十年代师从著名画家周节文老师,程大利老师,陈传席老师,90 年代拜一代大师张仃先生研习焦墨山水,2022年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崔晓东山水画高研班。

  在传承老师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焦墨焦彩”项目的探索中,对传统技法有突出贡献,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创作“吴哥窟焦墨组画”探索“彭城刻石皴”,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再现吴哥石窟神魂之“远古的呼唤”,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美术世界行及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作品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继“吴哥窟组画”后,礼拜秦始皇兵马俑、莫高窟等各大石窟和汉兵马俑,深入刻石皴的理性思考与创作精进,被陈传席教授点赞为“彭城刻石皴是前人没有的新创建”,走出了焦墨画一条新路子。2020—2021年度,中国国家画院立“焦墨画的表现”的研究课题,在卢禹舜院长指导下做长达一年的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兼修得以升华。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