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童(顶天立地柱)

三、先秦时期帛画是焦墨画还是水墨画
2、先秦时期官方色彩观
对于先秦时期焦墨画历史问题,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上层建筑的色彩观是什么。历史的看,王喜欢什么,社会就跟什么,而且敢跟的还得是王允许的一部分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些事情的风向标。
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回文

.夏崇尚黑,结果神秘莫测,玄之又玄的生活用品或艺术品成为夏王朝顶级色彩。考古证明,彩陶到了夏代普遍演化成为黑陶。这种陶不是浅灰,而是焦中亮那种玄黑。商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商继承了夏的色彩观。周把色彩纳入等级之中,赤色代表天子,黑色代表诸侯。由此可以推测,以焦墨线条造型为主的焦墨画应该是夏朝的美术品。商的绘画,商天子推崇白色,但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此,商朝推广的色彩,必然是黑白色的焦墨画。商朝的绘画技法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计白当黑”绘画方法。可能有人问,既然夏朝绘画是焦墨线条造型艺术,也应该是黑白图纹。怎么偏偏是商发明“计白当黑”呢?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彩陶,大多是红底(土红色)焦墨纹样,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以白为底的焦墨线条造型艺术。而商崇尚白色,且商是玄鸟降生的。因此黑白色的焦墨美术纹样,应该是商的绘画标志。周天子崇尚红色,有明确的“色彩观”,它将黑、白、赤、青、黄尊为正五色。其中天子为赤色,诸侯为黑色。周代官方使用的颜色普遍是正五色。丹青居士认为,正五色是应该比较纯正的黑、赤、白、黄、青,而不可能是淡黑、粉赤、灰白、浅黄、浅青等类似于间(贱)色的五色。间,古代是贱的代名词。贱有贱命、贱货、贱人之意。也就是说,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五色观仍然是周天子推广的正五色观。因此先秦时期利益集团绝不会把代表“贱民”颜色的间色构图,作为陪葬品伴随墓主人深埋于地下。这也是先秦时期焦墨线条造型艺术画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
《吕氏春秋.应同》云:“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音蚓)大蝼(音楼)。黄帝‘曰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先秦时期帛画《人物御龙图》

《吕氏春秋.应同》说夏禹尚青,并没有说夏禹尚黑或尚玄,为什么大夏朝以黑色为祥瑞呢?最令人疑惑的是自夏开始,彩陶的土红色彩陶或以土红色为底绘有焦墨线条纹样的彩陶居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黑陶。“木气胜”,“其色尚青”“其事则木”与水气胜,其色尚玄,其事尚水并非是一回事。黑陶——黑色成为夏朝的主流色彩,看来并非是因为“木气胜”。原因又是什么呢?前面丹青居士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还想补充一点。在大夏朝广泛兴起的黑色崇拜,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包括围绕在“禹”身上特有的一些“天人感应”的现象。《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说:“禹之兴,黑风会稽。”意思是说禹出生的时候,天空黑色的乌云聚合在一起,铺天盖地,这时候禹出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历代王侯将相神秘的化身。而此时恰赶上“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由于黑云聚会,春雨潇潇,因此将黑色与“木气胜”关联在一起。所以即事“木”,也事黑。水(黑)生木,黑是木的源头。可见崇尚黑陶,即与“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木气盛”有关。更与“禹之兴,黑风会稽”有关。《史记·夏本纪》说,“帝敕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即黑色的玉圭。帝舜为表彰禹治理水土的功绩,赐其黑色的玉圭,将黑色的特定意义与水色联系在一起。黑色自夏代起倍受崇尚。由此可见,一方面大禹是天人感应的神体,另一方面黑也代表大禹的卓越功勋。春秋战国时期,秦王获黑龙,得水德之瑞,又将“黑色”喻“水”。“水生木”,“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而“木气胜”。所以黑色与夏朝国运有根本上的关联。夏朝以黑色为贵,在丧事、战争、祭祀等重大场合,以及皇帝的车马、旌旗、服色中广泛推崇黑色。而商朝以白黑为吉祥色。周以赤色等正五色为吉祥色。由此可见,黑色无论在夏还是商、周,包括春秋战国,都是十分重要的颜色。商灭夏后,商朝虽然崇尚白色,但也崇尚黑色,商朝立国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也是黑色,说白了商朝也是天人感应,承袭夏朝国运乃是天意。因此商朝仍然对黑色钟情,所以商朝的绘画,也是以黑色线条造型为主的焦墨画。由商朝官方将白和黑定位为祥瑞色彩,可以推断老子“计白当黑”、“知其白,守其黑”的道德思想和先秦时期的绘画技法可能来源于此。到了周,尚黑的传统依然兴盛,《礼记》中有周天子"缁布冠"、乘"墨车"、居"玄堂"、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的记载。缁布冠是带黑色的帛帽;乘墨车是乘坐黑色的车;居“玄堂”,“天子居玄堂”,北向堂,北方为玄色;驾铁骊是驾驭黑色的马;载玄旗,使用黑色的大旗;衣黑衣就是穿黑色的衣服;服玄玉,就是佩戴黑色的玉饰。由此可见黑色在周代的地位。
先秦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批齐王“恶紫夺朱”,反而证明那个时期黑色仍然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老子“道”的学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的道德理论,以及庄子“大美无言”的美学观点,皆与夏、商、周崇尚黑色有关。“恶紫夺朱”是孔子批评齐王以间(贱)色乱正色的社会秩序之恶。老庄学说将道家审美观和世界观、宇宙观融入到先秦后期和以后长达2500多年的绘画思想之中。从彩陶时期以来,直到今天,中国画以线写形,以线造型,都离不开焦墨线条。除了没骨法之外,极少有画者使用红、兰、黄、绿、紫……等作为线条色彩,以线造型,以线写形的。
如果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君王没有将黑色与天人感应关联在一起,没有对黑色继承传承。历代思想家没有将黑色与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关联在一起。就不会有华夏民族对黑色的崇拜,以至于书法绘画都离不开焦墨线条。因此先秦时期华夏尚黑,把黑色视为天意,把黑色与国运关联在一起。凸显出华夏民族质朴无华的审美风尚与独特品格。从这个角度来说,焦墨线条造型美术,是先秦时期最主要的美术画法。
未完待续
本系列焦墨画史研究,在分析中国焦墨画发展轨迹,借鉴同行一些观点基础上,提出笔者个人对焦墨画发展轨迹与史实的再认识。非经本人许可,谢绝非法转载、复制粘贴传播。有意探讨焦墨画历史者,留言与我探讨焦墨画的前世今生。
(对中国焦墨画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可以友好交流)
丹青居士
马培童焦墨画作品(勅封徐州顶天立地)

马培童焦墨画作品(千古传承)

马培童焦墨画作品(国之神器)

马培童焦墨作品(遠古神器)

马培童焦墨作品(前有古人)

马培童焦墨作品

马培童焦墨画作品


中国“焦墨画四杰”归纳出四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焦墨艺术代表人物:
1、程邃:明未清初焦墨先驱,以枯笔渴墨技法著称,代表文人画与焦墨的结合
2、黄宾虹:提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理论,将焦墨技法系统化纳入“五笔七墨”体系,奠定现代焦墨艺术基础?
3、张仃:20世纪推动焦墨写生创作,使其进入中国画主流舞台,代表作如《焦墨山水》系列?
4、马培童:在焦墨画技法上创新,发明了(彭城刻石皴)技法。又开壁了彭城焦墨新汉画的创新之路。是彭城画派的新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