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笔底千秋韵 梦回大汉风——范书友

作者,范书友(以书为友)

笔底千秋韵 梦回大汉风

——评杨世明先生《梦回汉朝》书法作品

  杨世明先生的《梦回汉朝》书法作品,以其古朴雄浑的笔墨、深邃的文化意蕴,构建起一座穿越时空的艺术桥梁,将观者的思绪引向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汉王朝。这幅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精彩呈现,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情致敬,在笔墨间流淌着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与传承。

  一、字体古朴,尽显汉风神韵

  作品主体笔画浑厚饱满,线条苍劲有力,尽显汉书法的古朴雄浑。“梦”字以夸张的线条勾勒,如云雾缭绕,营造出梦幻般的时空感;“回”字结构紧凑,内部线条交错,似历史的年轮,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汉”与“朝”二字,笔画敦实厚重,隶书的波磔之美隐现其间,既呼应了汉代隶书的典型特征,又融入作者的个性表达。字体选择与“汉朝”主题高度契合,仿佛让观者触摸到汉简、汉碑上的斑驳字迹,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脉动。

      二、布局精巧,虚实相生见匠心

  作品采用竖幅布局,右侧大字顶天立地,气势磅礴;左侧行书落款轻盈灵动,与主体形成鲜明对比。落款“穿越千年梦回汉朝品汉画像拓片 至小满 世明书”,不仅交代了创作背景,更以行书的流畅洒脱,为作品增添了文人气韵。虚实相生的布局,使画面层次丰富:落款中的“小满”二字尤具深意:作为节气符号,既点明创作时间,又暗合儒家“满招损,谦受益”的中庸思想,与汉文化“执两用中”的精神内核遥相呼应。这种将时间刻度、哲学观念与艺术创作的三重叠加,使落款超越了单纯的功能性,成为主题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主体大字如奇峰突兀,落款小字似溪流潺潺,一实一虚,一庄一逸,既彰显了书法的形式美,又传递出作者对汉朝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在品赏汉画像拓片的过程中,与历史对话,借笔墨抒怀。

  三、笔墨酣畅,演绎时空对话

  墨色浓淡相宜,笔画粗细变化自然,体现出作者精湛的控笔能力。主体书写的中锋行笔,使线条圆润饱满,如青铜器上的铭文,充满金石韵味;书写的方折笔法,又赋予作品古朴稚拙之美。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历史:浓墨重彩处,是大汉王朝的雄浑气象;枯笔飞白间,似岁月侵蚀的痕迹,诉说着时光的故事。笔墨与主题的交融,让“梦回汉朝”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是通过视觉语言,实现了与古代文明的深度对话。

 

      四、文化意蕴,传承历史精神

  汉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其文化遗产如汉赋、汉隶、汉画像石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杨世明先生以书法为媒介,将对汉朝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融入作品,使书法超越了技艺层面,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品中不仅有对汉代书法形式的致敬,更蕴含着对那个时代开拓进取、包容开放精神的追慕。观者在欣赏书法时,仿佛置身于汉长安城的市井巷陌,聆听编钟雅乐,感受丝路驼铃,在笔墨间领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结语:墨韵中的历史长歌

  《梦回汉朝》是杨世明先生书法艺术与文化情怀的结晶。它以古朴的字体、精巧的布局、酣畅的笔墨,勾勒出大汉王朝的文化轮廓,在方寸之间演绎出历史的恢弘与文化的传承。这幅作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触动,让我们在书法艺术中重温历史,在笔墨氤氲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正如汉代思想家王充所言:“文墨辞说,士之荣叶也。”杨世明先生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书法的天地里,书写着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对未来的文化期许,为当代书法艺术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

  小跋:5月26日,《今日头条》刊发了在网络上十分著名、非常活跃的网友“以书为友”的新作,以“笔底千秋韵   梦回大汉风”为题,评论我体验“彭城两书体”的习作“梦回汉朝”。

  不是书法圈的人,写书法点赞、点评,甚至长篇大论,已越来越多,且水平越来越高!我以为这是徐州群众性书法研讨活动带来的一个可贵成果!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文化现象!

  感谢范书友(以书为友)先生!

——杨世明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