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汉绣少字书 问世于徐州一席地

作者:杨世明

  中国刺绣的新品——《汉绣少字书》在“一席地汉绣研究所”问世,给红红火火的徐州群众性“少字书研讨”活动增添了一个靓点,为彭城画派创新了一个艺术新语言,也给中国刺绣增加一朵奇葩。

  席建勋先生是“一席地刺绣研究所”所长、徐州第一位绣郎、第一位汉绣“工艺美术大师”。自去年底以来,徐州兴起了群众性的“少字书法研讨”热。其中就有一件值得记忆的“少字书”事,便是席建勋创作了第一幅“少字书——刺绣一席地”。

  为了研讨少字书,我曾写过一篇《是她 唤醒了心中少字书的形象》。文中说:“近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书法专业问题的探讨,在徐州能火起来,且火出徐州,还有火下去的势头;为什么陈平先生一幅“坚持”,第一天引得500多人点赞,接着七八位书法名家专题点评,四篇有一定深度的评论在《时代淮海》发出后,经《徐州热线》转发,每篇的阅读量都超过了3000人次。其中著名诗人、书家柳振君先生还把其评论发到《今日头条》,阅读量也近3000人次。尽管如此,这两天又迎来一轮新的点赞、点评。南京文化名人南建中先生写了短评,河北诗书画印皆长的李建国先生写来专论。

  什么是“少字书法”?

  说实话,不仅徐州广大群友没有“少字书”的概念,恐怕有相当多书家也是朦朦胧胧,甚至有专家称“少字书源自日本少字派”。

  人们没有少字书概念,但“少字书形象”,尤其是少字书形象的“亮点”,甚至可以说是文化传奇,多年来不断地震撼着徐州人的心弦,并化为内心深处的记忆。

  徐州少字书研讨,把一个个亮点、一个个传奇铸成的“少字书形象”记忆唤醒、激发,从而引发了人们了关心少字书研讨的兴趣、热情。

  请耽误大家一些时间,看看我依故事发生的时间,梳理一下,分享大家。

  亮点之一:2018年国庆节,第一幅书法“一席地”绣品亮相第五届徐州市文博会。

  为筹备徐州市文博会,我策划了《徐州好手艺》专场,经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成为当年的一时佳话,而《徐州好手艺》也办成了微信群,至今依然活跃。《徐州好手艺》展上有一个“亮点”,是绣品书法《一席地》的参展。《都市晨报》于29日就预报了“第一幅书法绣品”公开展出的新闻。

  当时的徐州,《徐州好手艺》热,“第一幅书法“一席地”绣品”更热。”

  随着群众性“少字书研讨”活动的深入,席建勋大师对少字书的历史、价值等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忽然来了灵感:若把汉绣与少字书结合,不就是“汉绣少字书”吗?于是,他利用多种方式面向全国刺绣界做调研,发现还没有一家把“刺绣与少字书”结合作为一个“独立”绣品的!

  于是,席建勋大师以著名书法家马亚的草书“茶言观绣”做实验。实验中,席建勋大师有了惊人的发现。

  席建勋从小酷爱书法,从事汉绣传承非遗以来,也绣过书法,但没有认真研究。现在一来为了研究、二来绣的是大字,与小字大不相同。少字书法一般是大字,笔画粗细对比鲜明,发现同样的横竖撇捺之间书法笔划运笔完成之后,笔画间的重叠会融合在一起,而用针线随着笔画走势的方向施针时,同样的笔画关系却出现了不同的明暗立体变化,这正是丝线的一大特点。同色丝线在不同针法走向时,丝光会折射出明显的亮暗过度变化,体验在视觉上就是深浅的色彩变化,而这样的效果,就把原本融合在一起的笔墨关系绣出了空间的层次感,让平面的书法线条变得立体起来。这个重大发现使书法作品在用刺绣形式的表现下,更加灵动有空间感,舞动的线条显得更加灵活。

  少字书法,人们喜爱读、乐于记,作为座右铭、匾额等;今加上汉绣的魅力,更增添了丝线的色彩、绣品的韵味!“汉绣少字书”将成为徐州一席地刺绣研究所的创新之品。

  徐州群众性“少字书研讨”开了先河(江苏省文化名人邓宝丞、南建中先生语),席建勋大师首创的“汉绣少字书”为彭城画派贡献了新的艺术语言,也为中国刺绣界创造了件“绣品”!

  愿“汉绣少字书”作为“绣品之美与精神魅力”兼备的佳作,走进千家万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