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世明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5月31日,央视“中医正青春”节目里隆重地推出这句民谚。
这句家喻户晓的民谚,可以说是“寓医于家”的经典。
何谓新闻?曾有“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便是新闻。从人人皆知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延伸开去,不就是“寓医于家”吗?于是,我编出并写出创造性的书法新闻——《寓医于家》。
6月2日,我又将《寓医于家》制作成“早安问候图”发到微信里天天见的300多群友,50多群。书法新闻博得一片点赞声,还引来热评!

这两天,我先后写出了《寓医于食》《寓医于馍》《寓医于家》,皆是看央视“中医正青春”所得。这次节目重点是“宫廷医学”的“寓医于食”(央视节目语)。“寓医于食”是宫廷医学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养生智慧。

从《寓医于食》生发了《寓医于馍》延伸至《寓医于家》。
《寓医于家》引来热评,可能是“皇家养生”与“健康呼唤”碰撞的灵光,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吧?!
现将群友的热评整理如下,分享给大家。
徐州历史名城文化研究会李建平会长点评:小家门通大健康!
李建平会长从著名的九七医院退休,一直从事彭祖养生文化的宣传,主张“健康自信 生态徐州”理念,并实践之!
李微老师点评:太好了!此字写得好!寓意更好!先生之思想火花总是给人以真知灼见!思想启迪!家和万事兴!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自在的地方!家是自由国!心灵所医自在家!

著名群友范书友先生点评:“寓医于家”少字书传布智慧,厨即药房,杨先生简语普惠,福泽世间。
著名群友韩亮先生点评:人有正气百病无,传播健康功德高。少书正念双向赴,彭祖聚能需效仿!
刘凯老师点评:寓医于家,既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又富有深刻内涵的道理,体现传统养生哲理。
著名伯英体书家齐刚先生点评:新理念! 厨房即是药房,药疗不如食疗!
诗人张志华和诗:
寓医于家
适逢端午陽氣旺,踏遍青山采药忙。
家家治病选仙草,户户疗疾藏良方。

83岁翁,著名自学伯英体代表性传承人叶宗杰老人,读完张志华先生诗后,欣然命笔书写了《寓医于家》《山岳并重》二首诗。
贾晓南先生点评《寓医于家》:先生的墨宝,的确是幅幅字字由心生,挥洒墨迹见厚功!
老新闻人刘广金先生更是写了长篇大论如下:
寓医于家 彰优于世
杨世明老师书写的“寓医于家”四个字,我认为意义非凡。
“寓医于家,彰优于世”,彰显优势,拓展格局,且“家”与“世”形成范围递进。
一一传承文化。是对中国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尊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智慧和养生文化。
一一预防疾病: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预防疾病,符合“未病先防”的思想。人们可以依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以及地域差异,调整饮食结构,养护正气、调和阴阳,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一一辅助治疗。对于一些疾病,食疗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例如,对于慢性疾病患者,一些食疗药膳可以在长期服用中起到无毒副作用的调理作用,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
一一提升生活品质。将医疗养生理念融入日常饮食,使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收获健康,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让健康管理成为一种自然、温和的生活方式。
一一减轻医疗负担:如果人们能够通过合理饮食预防疾病,减少疾病的发生,那么就可以减轻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负担,节省医疗资源。
一一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了食品产业的创新,促使更多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和生产,也带动了食疗药膳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养生餐饮、食疗产品加工等,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感恩大家共同研究《人人认知 寓医于家》!
寓医于家、人人健康,是健康中国最大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