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亚的行草 有着诸多精妙之处

作者:河北李建国(老耕云僧)

  丰富多变的起笔与收笔:起笔处不拘一格,有的藏锋而入,呈现出含蓄内敛之态,像是“博”字左侧的“十”,起笔藏锋,线条沉稳厚重,为整个字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的则露锋起笔,展现出凌厉果敢,如“学”字上部的起笔,露锋使线条带有一种灵动的气势。收笔时,有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体现出干脆的力量感;有的则回锋收笔,将笔力蕴含其中,韵味悠长。

  灵活的使转与提按:在书写过程中,使转动作自然流畅,让笔画之间的衔接一气呵成。比如“笃”字,笔画的转折处通过巧妙的使转,呈现出独特的形态。提按变化也十分明显,通过提按调节线条粗细,“志”字的心字底,在书写时通过提按让线条有了粗细变化,增加了字的立体感和节奏感。

  线条的力度与弹性:线条充满力度,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又具有弹性,不是生硬刻板的,比如“博”字右侧的“尃”,长横线条在粗细变化中展现出弹性,仿佛是一根被拉伸的弹簧,富有生机与活力。

  墨色与线条的融合:从墨色上看,虽然是黑白对比,但线条的墨色浓淡变化与用笔的节奏相互配合。在一些笔画粗重处,墨色浓郁,体现出厚重感;笔画纤细处,墨色相对清淡,与粗重笔画形成对比,使线条更具层次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打破常规的结构布局:马亚在处理这几个字的结构时,大胆突破传统规范。“学”字的上部与下部比例关系进行了夸张处理,上部较为舒展,下部相对紧凑,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笃”字的结构也并非规整对称,而是通过笔画的欹侧、伸展,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平衡,让字充满了灵动性。

  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博学笃志”四个字相互之间存在着无形的联系。从整体布局上看,“博”字较为开阔,为后面的字营造了一种舒展的空间氛围;“学”字承接“博”字的气势,同时其形态又与“笃”字相互呼应;“笃”字的笔势又自然地引导到“志”字,使整幅作品在结构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脉连贯。

  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幅作品体现了马亚先生行草书豪放洒脱、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既有传统行草书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笔法、结构和布局,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马亚先生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博学笃志”本身蕴含着追求知识、坚定志向的积极意义。马亚先生通过行草书的形式,将这种精神内涵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作品中奔放洒脱的笔势,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志向的执着追求,仿佛在激励观者不断进取、博学广识。

扫一扫分享本页